货车疑拉烂苹果进厂遭恐吓,监管落实在何处?
8月末,王先生通过视频形式向公众揭露,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统一大道上停放的一辆装载着腐烂苹果的大货车,车上流出的苹果汁散发出浓烈的酸臭气味。王先生怀疑这些腐烂的苹果可能被运往附近的果汁加工厂用于生产果汁。9月9日,王先生向极目新闻记者透露,由于其举报行为,他遭到了一系列匿名电话的威胁和辱骂,为此他已经向礼泉警方寻求帮助。目前,王先生因此事失去了工作,并被迫离开咸阳。礼泉县官方表示,当地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案件正在处理过程中。同日下午,礼泉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指出,关于上述的抽检和调查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暂时不便公开。关于王先生遭受恐吓和辱骂的情况,当地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案件正在处理之中。
01舆情趋势 / boryou
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9月8日0时至9月11日17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14415条。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从数据趋势图来看,该舆情从9月8日开始发酵,9月8日19时因百姓关注等多家媒体报道引发热议,9月10日8时到达舆情高峰,随后开始波段下降。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14415条,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共8650条(占比60.01%),其次是视频3039条(占比21.08%)、微博2068条(占比14.34%)、网站451条(占比3.13%)、微信174条(占比1.21%)、互动论坛32条(占比0.22%)、数字报1条(占比0.01%)。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从关键词云图来看,本次事件讨论度最高的关键词主要为“王先生”“恐吓”“果汁”“举报”等。
02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指出食品安全并非儿戏 呼吁应严守食品安全红线不少网民谴责货车拉烂苹果进厂这一事件,表示对举报人遭受恐吓感到担忧。新浪微博用户“逍遥刘杰”9月9日发帖称,“黑产业链的一环?这种企业拿食品安全当儿戏,反而觉得有人动了他们的蛋糕,必须严厉查处”;抖音用户“真心小骗子”发文说,“ 国家不是重点打击黑社会吗?这是黑社会吗?还是有恃无恐”;今日头条用户“可 可酱:”评论称,“无独有偶,之前表妹在某果汁厂做会计的时候,采购收的橙子都是又烂又小”。
2、谴责食品安全暴雷 建议举报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网民认为各地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个例,建议投诉举报形成一套具体的机制。微博用户“小小哥de哥”发帖称,“王先生事发后报警,但因没有构成实质性伤害无法处理”;抖音用户“此号已注销 ”评论称,“我也想举报,关键是要实名身份证还有手机号,能不能举报有真实照片就行”;小红书用户“前程似锦”发文称,“还是那句话,要举报什么大的事件,不要在本地网络上面离开本省去外省发”。
3、质疑举报人信息泄露 期望对违法企业和商家依法查处各处存在的食品安全乱象,不少网民认为应投诉举报,期望各部门应切实保护投诉人信息,依法查处涉事相关企业和商家。微博用户“总有人默默地看着你”发帖称,“现在社会,举报的后果就是热搜和举报人没了,被举报人风采依旧”;抖音用户“是谁念西风独自凉”评论称,“之前通报说抽查均符合规定,只能说当地营商环境是真的好”;贴吧用户“@花”发文称,“要好好的整顿贪官和企业,举报人的电话地址都能泄露”。
媒体观点
1、极目新闻:货车疑拉烂苹果送厂”举报者遭恐吓,就怕证明了一件事王先生的举报行为,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说明舆论监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些烂苹果无处可去。当地应该保护王先生的合法权益。那么,是谁这么大的胆子呢?毕竟,不管是谁,恐吓威胁他人是违法行为,警方有必要介入调查处理。如果真等到有“实质性伤害”再处理,那不是太晚了吗?不是让恐吓者胆子更大了吗?
2、红网:“烂苹果”送往果汁企业,监管不能“摆烂”送往果汁企业的“烂苹果”显然只是表象,其背后隐藏的问题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在这个过程中,种植者、运输者、生产者显然都是存在问题的,为了效益最大化,就践踏了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让链条上所有的人都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此,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3、新京报:收烂苹果榨汁,声称“出口”能洗白?
企业大张旗鼓收购烂苹果,食药监部门托词管不了,一家真材实料、专坑外国友人的“良心企业”就是这样炼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公开报道显示,总部位于陕西的海升果业,果汁年产能已达20万吨,当地媒体曾不吝美言地称其为“中国果业的一个传奇”。此次曝光的青岛海升果业属于分支,如果用烂苹果榨汁,也能成就“传奇”,那无疑是讽刺的奇观。本着对中国食品安全形象负责,对中国消费者负责考虑,必须彻查产品流向。另外,这种触目惊心的果汁生产模式,是否只是冰山一角,也得有个明确的说法。
03舆情总结 / boryou
货车疑拉烂苹果进厂事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暴露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公众对食品生产企业的信任度下降。同时,该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监管部门执行力度的质疑,公众要求加强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此外,该事件对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和消费行为产生了影响,使得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变得更加谨慎。企业必须确立食品安全的意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禁止使用不合格的原料进行生产活动。同时,企业应强化内部管理机制,确保生产流程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在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监管机构应承担至关重要的职责。然而,在某些地区,监管机构在执行职责时出现了松懈和不公的现象,这使得部分企业得以规避监管,继续采用不合格的原料进行生产活动。针对企业及个人的恐吓行为,相关执法机构必须依法予以严惩,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的严肃性。我们应从该事件中汲取教训,提升对食品安全的警觉性,并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