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的这两个网络传言?
日前,公众号“贞观”发布了《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文章发布后,持续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对于文章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1、这源于,这个信息太具有冲击力了。在今天和平和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想象不出,竟然还会出现饿死人的新闻,更何况还是个大学毕业的正当年的女孩呢?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间夹杂着作者的复杂情感,听起来毋庸置疑是个巨大的悲伤故事。
但是今天的城市的治理者和网络的治理者,倾向于认为负面的新闻会伤害城市的形象,甚至担心外媒会利用来制造攻击性舆论,因此,文章很快就被删除了。但是这挡不住人们的困惑:事件到底是真是假?
2、《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的发表,本身构成了一个突发的新闻事件。
突发新闻的特点在于,它们常常是极端的个案、罕见的事件,在社会上属于极为少见的事情。比如,某个地方发生了凶杀案、灭门案,或者其它离奇的事情,就会引发大批的围观。我们看到报纸或者新闻信息的头条,常常是惊悚的事情,而这种事件放在某个城市里面,或许是十多年才发生一次。所以新闻是人类天性的产物,人们总是会被离奇的、少见的东西所吸引。
新闻事件和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治理大不一样。后者关注的是普遍性的、规律性的社会事情。这就导致了一个冲突。人们往往会被突发新闻吸引绝大多数的注意力,而较少关注学术的、规律性的东西。正如今天我们看到的,人们很容易被网络爆炸性的、离奇的、罕见的流量带走注意力,但是学术观点、经验总结,少人问津。一个网红观点动辄数十万的点击量,而一个专家学者的观点,常常500个点击,这还算是多的。
所以今天和网民群体打交道,其实是和人性、和情绪打交道。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很容易事倍功半。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新闻虽然吸引眼球,但是我们普通百姓千万不能从新闻的角度去看世界。因为新闻是突发的、极端的、罕见的,并非常态。你从新闻视角去看世界,那可能会导致一个极端的、狭隘的世界观。比如你看了凶杀案,会觉得走在大街上都不安全了。但正是因为新闻的这个“一惊一乍”的特征,所以经常引发大型的围观。所以只能当做热闹看看,如果将这种新闻当做重要行动的依据,常常会吃大亏。
问题在于,类似这种突发的、离奇的新闻,常常能一举挑动起社会群体的情绪。尤其在今天百姓都成网民的情况下,网民都在呆在少数几个平台上,很容易在网络上引爆一个话题,引发群体情绪的流量波动。群体的情绪常常是高度不稳定的,如同一个网络之上的“堰塞湖”,很容易被一个事件击中,引发一波情绪的泥石流,甚至一个情绪海啸。群体情绪一旦爆发,就是个社会问题。
就以《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一文来说,一出现就引发了高度关注,因为汇聚了女孩、饿死等敏感因素,又和今天的物质丰富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冲突,所以会短时间内挑起人们的情绪。
3、但是这篇文章,最具有冲击力的地方在于,会击中当下无数个年轻人的灵魂,引发他们的悲情的共鸣。
因为死去的这个女孩,根据文章的描述,是大学毕业生、考公屡败屡战、笔试多次第一却一直被淘汰、小镇做题家出身却在大城市无处立身、大学文凭未能改变命运、30多岁还需要贫困的妈妈借钱支付房租、性格倔强却被命运击垮、身处繁华却死于繁华……这种种因素,如何不让经济就业不景气形势下,经常历经挫折的年轻人感到灵魂的震颤?
这则新闻就此和无数的灵魂产生了勾连。即便事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由此产生的群体情绪却是真实的。事件本身是不是真实反倒无所谓了。群体的情绪一旦出现,它就不会凭空蒸发,而是会寻找一个寄托物,寻求一个解释和释放。
文章其实暗含了三个叙事线索:一是女大学毕业生奋斗失败的故事;二是偏远乡村的落后意识,父亲要亲手将女儿的骨灰扔掉,由此带给读者的精神震撼;三是考公热背后的社会问题,比如女孩为何笔试多次第一却老是被淘汰?每个线索都会击中当下中国人的灵魂。
其实繁华社会中的孤独灵魂,在全世界常常是个文学主题。就以日本来说,即便是在最为繁荣的时代,也经常出现孤独死的凄凉现象,无数的小说和影视进行了描述和渲染。这有助于点醒醉心于名利的人们,关注身边的亲人,不要走得太远,亲情才是最终的归宿。人生就是这样,能飞多高就飞多高,但是有一天飞不动了,那就放下行囊,起码你还有故乡,和一直思念你的母亲。
繁华表象之下的孤独和凄凉,或许接下来会是一个文学主题,也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这个社会,总有失败者,也总有一无所有却有家难回的人。
4、《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讲述的故事,在当下的中国可能构成了一种隐喻,某种现实的写照。
在中国狂飙突进发展了数十年之后,无数农民的孩子通过高考进入了城市,偏远的乡村和城市产生了文明的链接,几代人改变了命运。即便是最偏远的山村,和大都市之间也不过是十年的时空距离,一个孩子通过十年的寒窗苦读,就可以进入大学、进入大城市。但是在今天,一个从未预想过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突然慢了下来。那些走到人生中途的孩子、爬到半山腰的小镇做题家,突然感到了强烈的无力感,摇摇欲坠。因为城市里没有机会了,大城市慢慢关上的大门,或者城市的大门依然打开着,但是不再提供机会了。你走在繁华的大街上,却始终是个异乡人和边缘人。你依然是个怀揣大学文凭的山村的孩子。那一刻,年轻人的内心是多么凄凉、多么无助。而当下的中国,由于就业的不景气,会有非常多的这样的年轻人的故事。
中国数十年超长周期的高速和平发展,让人们接受了社会就是一直向前发展的、发展是个线性进程的观念,社会因此缺乏这样的预警,那就是慢速发展才是社会的常态。中国数千年里其实一直处于一个极慢极慢的发展状态,甚至经常性的倒退、螺旋式地前进,也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数十年里,中国才获得了高速发展,人们由此形成了高度乐观的观念。其实想想,我们坐上高铁也才几年?很多人想起来,某个大城市猖獗一时的“飞车党”,也才绝迹不过十年。因此,当今天发展速度突然慢下来的时候,人们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应感,和强烈的情绪化。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吸引了城市外围和偏远地方的人们蜂拥而来。在过去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会被各种发展机会吸收和吸纳。但是在今天发展突然慢下来的时候,城市再也吸收不了这么多的人群,失望、悲观的情绪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此时这个女孩的悲伤故事的横空出世,即便是真实的,也像是故意编出来迎合情绪来赚取流量的;即便是虚假的,也像是最为真实的,因为人们会感受到很多类似的悲伤故事。
所好的是,中国的城市化,依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今天的城市化率,也就刚刚超过60%多一点,从世界发展规律看,城市化达到70%才算是高峰。近来人们热衷于谈论“中等收入陷阱”“日本失去的20年”“历史的垃圾时间”,并对此深深恐惧。这除了一些人的舆论带动之外,还在于学界和评论界往往风险和预警意识过重,反倒构成了某种风险。但是人是有主动性、能动性的,不可能看到了那些陷阱还眼睁睁地掉进去。
5、我们在这个时候,又看到另外一个网络传言,说是“姜萍参加决赛成绩已出,名列第八,比初赛成绩更好”。当然,记者采访的时候,这个信息被否认了。
我们将那些不是网络谣言,但是缺乏事实根据而又广为流传的信息,称为网络传言。有时二者高度相似,难分彼此,但是网络传言的严重程度,“听起来”更轻一些。
这个关于姜萍的信息和上面的“死于出租屋的女孩”的文章,都属于网络传言。二者的本质其实是高度相似的,那就是涉及到出身普通的孩子的前途命运问题。
“死于出租屋的女孩”的故事虽然悲伤,是个奋斗故事的悲剧结局,但是人们依然相信底层逆袭的故事。因此“姜萍决赛第8名”的传言就这样出现了,它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待,他们希望这样的故事是真实的,底层百姓通过拼搏和聪明才智,依然有上升、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经济和就业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很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我们不应该对“死于出租屋的女孩”这个极端的新闻信息,过于渲染悲情情绪,也不应该影响我们的信心,但是我们需要由此注意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有非常多的年轻人处于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下。社会需要展示出更多的温情,给与年轻人更多的关心。要防止“鸡娃”变成严重的内卷。也要防止职场管理导致严重的内卷。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当年的做法,就是在职场尽量带有温情,不要轻易开除员工。
6、实际上,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这个时候“鸡娃”或者内卷,成效是大大降低的,即便从高度竞争中卷出一个超级学霸,但是他或许内心是空心的,是个巨婴。今天的人口出生率降低和就业不景气,或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就是放弃鸡娃,重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当下反倒适合发展文化事业和娱乐事业,让人们放松身心,反倒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