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准大学生南京旅游被骗到美容机构从网贷机构贷到3.5万元的美容手术费”的新闻不断刷屏,引发社会关注。从“校园贷”到“美容贷”,引起了公众对网贷的热议。本报告基于博约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时间趋势、站点分布、网民观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舆情点评。
教育舆情 | 学生一再成为网贷“猎物”,谁之过?
近日,一则“准大学生南京旅游被骗到美容机构从网贷机构贷到3.5万元的美容手术费”的新闻不断刷屏,引发社会关注。从“校园贷”到“美容贷”,引起了公众对网贷的热议。本报告基于博约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时间趋势、站点分布、网民观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舆情点评。
一、事件回顾
8月7日,台州晚报追踪报道了两名男大学生找工作被招聘公司带去注射了玻尿酸,每人欠下3万元医疗美容分期贷款。
8月14日,扬子晚报报道称准女大学生在江苏南京旅游被人诱到美容院,从借贷平台上借3万多元手术费。
8月22日,安徽商报报道称记者假扮学生到整形医院咨询,医生打电话网贷人员10秒即到。
二、舆情分析
图1.时间趋势分布图
“美容贷”系列事件舆情数量总体呈波浪形上升趋势。从舆情走势及驱动事件看,8月14日,扬子晚报网报道新闻“美容院‘指导’,十分钟借款3万多 女生遭遇‘美容贷’”,开始在网上引发关注,到达第一个舆情高峰。8月23日,安徽商报报道新闻“‘穷学生’来隆鼻 医院力推‘美容贷’”,到达第二个舆情高峰。随着8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发布的“‘变种’高利贷 亟须出手整治”引发了大众对网贷监管的讨论,到达了第三个舆情高峰,预估舆情将在近期平息。
图2.站点分布统计
从站点分布图来看,新浪、搜狐、网易等主流媒体对此事关注度较高,腾讯、东方网、中国网等也保持了对此事的关注。
图3.媒体类型统计图
根据博约大数据平台实时数据监测显示,截至8月28日9时,共有相关舆情信息1976条。在报道媒介类型上,新闻报道占据大部分,占比84%,电子报刊占比8.5%,微博占比4.6%。
图4.地域分布统计图
从地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和甘肃对“美容贷”事件关注比较密切,其中,江苏南京因为是准大学生旅游被骗之地,舆情量最多,达997条。
图5.字符云分布图
从字符云图中可以看出,“校园美容”、“贷款诈骗”、“美容入侵”、“美容陷阱”等均成为热点词汇。
三、舆论观点
“媒体聚焦”
1、质疑“美容贷”性质
网易新闻【“校园贷”后又见“美容贷”,贷款还是诈骗?】
中华网【中介提成高达60%“美容贷”是贷款还是诈骗?】
深圳新闻网【“美容贷”伸向校园是贷还是骗?】
2、呼吁加强监管
新浪新闻【对“美容贷”监管部门别置身事外】
新浪新闻【“美容贷”骗学生需加重惩治】
金融界【用监管掀开“美容贷”的丑陋外衣】
3、警惕“美容贷”陷阱
新浪新闻【小心!医疗美容分期贷藏骗局】
搜狐新闻【爱美也有代价,小心堕入“美容贷”陷阱】
凤凰网【“美容贷”里陷阱多】
4、告诫大学生合理消费
中国广播网【“美容贷”瞄上懵懂学生 消协:大学生要量力而行】
“大v观点”
1、提醒大学生谨防受骗
@安广禄(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头条文章作者):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只要涉及到身份证等个人隐私的操作,都应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防上当受骗。
@吉吉福进行中(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会员):天上没有掉馅饼的美事
@成都共青团(共青团成都市委员会官方微博):“美容贷”也称“美容die”,你确定要跳入陷阱?
2、倡导合理消费
@(宁夏银川市兴庆银古路派出所官方微博):大家要合理消费理性消费。
@衡阳县驻深团工委(共青团衡阳县委驻深圳市工作委员会官方微博):提醒大家,合理消费。
3、关注受骗原因
@(北京云海协同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花花世界,激发了巨大的欲望。在乐观情绪又涉世不深的状态下被人利用了。
@“美容贷”陷阱调查:网贷平台勾结美容院,专骗涉世未深学生。
“专家点评”
1、学生需树立健康消费观
许明(南京市消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学校是个小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防范被骗还得学生们从自身做起,培育健康消费观,加强金融知识学习以及对网贷平台的辨别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美容贷”潜在风险需被清醒认识
王云飞(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由于市场不够成熟、行业制度不规范,“美容贷”存在消费风险。此前在福州等地,一些中介甚至与美容机构联合“骗贷”,不但贷款平台无法收回款项,消费者也深受其害。“美容贷”看似美好,潜在风险需要被清醒认识。
“微博民意”
1、吐槽大学生缺乏经验
@:心疼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啊,话说你为啥要去整容?
@:天哪,这些大学生是不是短路了?
@阳光生活smile:常识都没有!
2、期待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各种巧立名目的贷款该管管了!
@:国家必须快速介入,否则任由这种趋势发展,终将引发社会动乱。
@:明显违规的平台,甚至违法,典型的高利贷,为什么没有一个部门原意规范这些平台,介入调查?
3、希望严惩“美容贷”
@:退钱就算完了?要重罚!
@:治标不治本,严惩诈骗!
4、对网贷乱象感到担忧
@:“毒瘤”越来越多,还有得治吗?还治得好吗?!
@穗莲:为什么一直存在?
四、舆情点评
(一)学生社会经验缺乏,消费观念需树立
无论是校园贷还是“美容贷”,大学生群体都是放贷机构最喜欢的“顾客”,因此也就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但我们在表达对大学生群体无限同情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大学生,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理应有独立思维能力和一定的辨别意识。但是由于单纯的生活环境,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一旦踏出大学的校门,满腔梦想的大学生们就会不经意间掉入社会为他们准备的“花样”陷阱里。此外,从该类事件中也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培养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在财商教育方面,也不能忽视。
(二)监管部门管理缺位,网贷市场亟待规范
要想网贷市场真正的规范运营,还需要多方监管。就“美容贷”而言,存在多头管理的一面。“美容贷”,与美容有关,与中介服务有关,也与贷款有关。这意味着,监管涉及工商、银监、公安等多个部门。而根据以往惯例,越是多头管理的事,越容易出现谁也不管的尴尬。中国有两亿多学生,诈骗者不被惩罚,监管者不发力,仅仅靠舆论宣传或提醒,让家长和学生擦亮眼睛,避免再上当受骗,显然很不靠谱。因此,在规范监管方面,工商、银监、公安、教育等多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对面向学生的诈骗犯罪的惩治力度有望加重,如果把受骗者辨别力不强,作为诈骗违法犯罪的严重情节,提高诈骗分子的违法成本,他们就不会轻易对学生实施诈骗,不会变着花样地设计骗局。
(三)美容机构经营不正当,放贷团伙惟利是图
实际上,“美容贷”反射出了多种社会现象,包括美容机构的不正当经营、部分整容医生缺乏职业操守、放贷机构未尽审核义务等。美容贷款进入市场初期,门槛低,大同小异,行业竞争完全靠资金支撑,也因此,一些不良中介和美容机构为了获利不惜踩红线,他们打着“0利息,0首付,0费用”的口号,把黑暗之手伸向了金融知识薄弱的爱美人士。放贷机构更是借助合法借贷公司的外衣,暗地里进行着他们的暴力交易,名目繁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与迅速壮大的医美行业,养肥了一批“美容贷中介”。中介和美容机构间的合作就体现在贷来款项的分成上,中介所拿贷款额有的高达60%,而消费者拿到的钱,可能只占百分之二三十。